国外文学

挪威文学地图:只有500万人使用的小语种杰作 

来源:国外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8

撰文|杨四月

挪威作为北欧五国之一,在历史上与其他几个国家,尤其是丹麦和瑞典有着长期政治上的紧密联系,三国的语言也十分相近,因而在文化方面时常被当作“北欧文学”的一部分来看待。事实上,挪威自有其别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就是在这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国家,诞生了易卜生、蒙克、格里格等享誉全球的艺术家,以及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昂斯滕·比昂松、克努特·汉姆生和西格丽德·温赛特。有意思的是,这三位诺奖得主中有两位都出自挪威的同一个地方“利勒哈默尔”。也是在这个仅有2万多人口的小镇,每年举办着北欧地区最大规模的文学庆典,前来参加文学节的人数甚至偶尔会超过当地的居民。

严肃文学在挪威似乎从未面临困境,这或许是因为,只要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政府就要先买下1000本。这里出现了《苏菲的世界》这样的超级畅销书,也有当代被排演最多、广受热议的剧作家约恩·福瑟;近年来,以尤·奈斯博和卡尔·奥韦·克瑙斯高为代表的挪威作家在欧美文学界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也吸引了全世界读者的目光。而在这些热销的名字以外,挪威还有着更多亟待发掘、题材多样的优秀作品,描绘着独属于这个国度的文学图景。(挪威共有两种官方语言,书面语和新挪威语。克瑙斯高的小说以新挪威语写成。)

《死亡的随从》,作者:古纳尔·斯塔阿莱森,译者:邓悦现,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8月

和很多地方一样,挪威的类型小说,尤其是犯罪小说广受读者的青睐与追捧。本书作者是素有“北欧黑色小说之父”之称的古纳尔·斯塔阿莱森,他的代表作“瓦格·韦于姆探案系列”在北欧及欧美地区畅销了四十多年,其中十二部曾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至今仍在不断推出新的续集。《死亡的随从》虽然是系列中的第13本,却把故事设置在遥远的过去,讲述了如今在卑尔根名声赫赫的“硬汉侦探”是如何从一个前社会福利署社工转而投身私家侦探行业的过程,也是读者进入“瓦格·韦于姆宇宙”的绝佳起点。

斯塔阿莱森的写作冷峻、坚硬,追随着孤独、迷茫的个体在奥斯陆、卑尔根和挪威乡间的黑暗中寻求归属与救赎的脚步。菲利普·马洛的爱好者们会惊喜地发现,瓦格·韦于姆简直就是他的北欧翻版。小说的情节并不夸张,也没有一味追求戏剧性的冲突,而是扎实地讲述了一个“硬汉侦探”的故事,让北欧犯罪小说天王尤·奈斯博盛赞其为“挪威的钱德勒”。

《我抗拒》,作者:佩尔·帕特森,译者:张芸,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8月

佩尔·帕特森是挪威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帕慕克之后,最受瞩目的“都柏林IMPAC文学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名单上也曾多次出现他的名字。本书与他的畅销代表作《外出偷马》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同一部以北国为背景的电影,在交错的光影中逐渐拨开岁月的迷雾。故事从一对童年时代好友在秋日清晨的重逢写起,渐次回顾两人共同的回忆。苍茫的北部图景、缺失的双亲,艰难却单纯的少年时代,以及被命运的不同际遇缓缓侵蚀的友谊……所有这些元素透过帕特森诗意的语言肆意流淌,混杂着往事与回忆的创痛,不停转换着叙事主体和时间背景,把岁月的痕迹缓慢剥离,最终呈现出令人动容的张力。

帕特森用富有感召力的笔法,为读者在熙攘喧嚣的世界中构筑了一个冷冽寂静的避世之所,再度彰显了自己独到的写作深度。故事坚硬的内核与层层累进叠加的情绪,让它如同一块岩石般沉进读者的内心。

《喧嚣》,作者:琳·乌尔曼,译者:郭国良 叶逸祺,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8月

身为瑞典最著名的导演和挪威国宝级女演员的女儿,琳·乌尔曼的名字从一开始就染上了几分传奇色彩。她是伯格曼九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这也注定了她和父亲之间巨大的年龄差异导致的难以逾越的距离。她和父亲独处的有限的童年时光,每个在小岛和私人电影院里度过的假日,都成为她单线的、不完整的回忆的一部分。在父亲最后的岁月里,他们决定一起写一本书,而这本书直到父亲去世很久以后才得以完成。

这是一部完美结合了小说与回忆录的作品,从一个长大的孩子的视角去回忆曾经与她最亲近又最遥远的双亲。抛开表面的浮华和炽热的爱情,讲述“缪斯与大师”的传奇背后更真实的故事。她的笔触优雅而精准,但故事的基调仍然是哀恸的,试图捕捉的是那些不断流逝且无法弥补的过去,不只是一位电影大师最后的岁月,也是一个女儿与父亲共度的最后的时光。即使琳一早就知道,自己所能讲述的并不完整,就像这张用作书封的旧照一般模糊泛黄,但它所承载的记忆和情感却不会因此褪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变得更加厚重。

上一篇:基本养老金“17连涨”助力“老有所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