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学

印度史诗时期文学之五:佛教文学1 

来源:国外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27


印度史诗时期文学之五:佛教文学1

佛教文学是印度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印度古代文化和宗教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亚洲及世界各地都有很大影响,值得认真研究。

1.佛教的诞生与佛经的集结

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化的历史阶段。相传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不满于婆罗门的社会等级压迫,困惑于人世的各种苦恼,29岁出家修道,35岁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成为佛陀——觉者。尊称为"释迦牟尼" ——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所创建的佛教的要义是:以无常和缘起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佛教提倡人要信仰自己的力量,承认众生皆具佛性,任何人只要持戒修炼,皆可成佛。因此很快得到流行。

公元前三世纪倾,由于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在印度国内外得到广泛流传。

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用婆罗门教经典使用的梵语宣教,而主张用佛教徒各自的方言俗语宣教。在佛陀逝世后的早期佛教阶段,佛教徒曾举行过三次结集。第一次结集于佛陀逝世后不久(既公元前5世纪)在王舍城举行,目的是汇编佛陀在世时关于佛教教义和戒律的言论。第二次结集是公元前4世纪在毗舍离举行的。在这次结集中,佛教徒在戒律上出现分歧,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第三次结集是公元前3世纪在华氏城举行。这次结集受到阿育王赞助,主持人属于上座部。这次结集用摩揭陀语整理了佛经的经、律、论"三藏",并传承至今。

阿育王派人把佛教传往国外。斯里兰卡保存下来的巴利语三藏卷帖浩繁。律藏包括《经分别》、《犍度》、《附录》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僧团的规则和比丘、比丘尼的日常生活戒律;经藏包括《长尼迦耶》、《中尼迦耶》、《杂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小尼迦耶》五部分,主要内容是佛陀及其弟子宣讲的佛教教义;论藏包括7部经论——《法集论》、《分别论》、《事论》、《人施设论》、《界论》、《双论》和《发趣论》,主要内容是论证和阐述佛教的教义。

2.佛教经文的文学色彩

为了吸引广大民众信仰佛教,佛教经文常常采用通俗的寓言故事或生动的比喻阐发教义,文体也不拘一格,有散文体,论文体与韵散杂揉体。这样,就使不少佛经文具有了文学成分,带上了文学色彩。在巴利语三藏中,经藏《小尼迦耶》包含的文学成份最为丰富。它共有15部经,其中的《法句经》、《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和《佛本生故事》是巴利语佛教文学的代表作。a.佛经中的格言诗集——《法句经》

《法句经》是一部格言诗集,共有423首,分成26品。其中大多散见于其它佛经,可见它是一部格言诗选编。这些格言诗是佛教徒探索人生的思想结晶,也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形象表达。如:《自我品》强调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首先把握住自己,然后教导他人:"教导他人做什么,/自己也应做什么,/只有服己才服人,/最难控制是自我。(12.3)《尘世品》教诲人不要执著世俗生活:"似见水面泡沫,/似见海市蜃楼,/谁视尘世如此,/死神不来找他。(13.4)《幸福品》教诲人摆脱怨憎和贪欲,追求宁静和涅槃:"健康是最好的收益,/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赖是最亲的亲人,/涅槃是最高的幸福。(15.8)此外,还有《心品》教诲人要守护和调伏自己的心,以智慧战胜欲望的诱惑。《愚者品》和《智者品》描述愚者和智者的种种表现和特征。《罪恶品》劝人弃恶从善等。

《法句经》诗律简易,语言晓畅,比喻生动,警句迭出。因而深受广大佛教徒喜爱,盛传不衰。除了巴利语文本外,《句法经》还有犍陀罗俗语文本,梵语文本,混合梵语文本和汉译本。支谦在《法句经》译序中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及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可见其深入浅出的特色。

b.僧、尼创作的诗歌

僧、尼创作的诗歌包括在下述两部诗集之中:《上座僧伽他》是和尚所作的诗集;《上座尼伽他》是尼姑所作的诗集。"上座"是对高僧的称号,"迦他"是偈颂的音译。和尚称比丘,尼姑称比丘尼。因此,这两部诗集也可以说是印度佛教中具有修养的比丘和比丘尼的诗歌创作。

《上座僧伽他》共有107首,1200多颂,侧重表现比丘修行生活的精神体验。如高僧摩诃迦旃延那的一首诗这样写道:  眼见一切,耳闻一切。  智者不必摒弃见闻。  他大智若盲,大聪若聋,  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唯有与善事相遇,  才是他思想的栖处。

上一篇:看了《如梦之梦》的好评,海外粉丝为肖战制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