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学

国外山崖出现中国汉字,专家翻译后揭秘:汉朝 

来源:国外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7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纵横交错的山脉将中国分成些许多个地域,各个地域之间的阻塞导致了不同的文化,这正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体现。
各式各样的地形造就了中国多样的文化与众多的民族,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虽然沧海桑田,但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印刻在了中国这片大地上,流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内涵丰富,有时候中国人自己还需要费一番周折才能搞明白,更别提外国人了。

在20世纪90年代,确切的说应该是1990年,蒙古国的两位牧民避雨时竟然发现了一处摩崖石刻,疑似是珍贵的文物,报告有关专家,当地有关专家确认这是中国汉字,但是经过几番研究,却未能成功释读。无奈在2014年的时候,蒙古国只好求助中国,与中国内蒙古大学联系,并邀请蒙古学专家齐木德道尔吉到蒙古国进行实地考察。
2017年,中国和蒙古国组成的专家考察队来到蒙古国境内进行实地考察 ,此地正是蒙古国境内的抗爱山,经过考察队的研究最终确定这是东汉班固写的《封燕然山铭》,发现的地点位于蒙古国中戈壁省偏西南的抗爱山一支脉。在一处西南突出的红色岩石上,摩崖石刻高0.94米,宽1.3米,距离地面4米多。这部石刻一共260余字,考察团队已经成功释读220字。

专家发现这块石碑东汉时期班固撰写的《封燕然山铭》,这篇被收录在《后汉书·窦宪传》中的文章描述的是:东汉永元元年,大约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率军在燕然山大败北匈奴,几乎全歼北匈奴主力。当时随军出征的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这篇为宣扬东汉与北匈奴之间的最后一场大战的战绩与汉朝的德威。
石刻上还记载有战役的时间和将领。永元元年这一天,大将军窦宪带领众将士展开厮杀。六军齐发,兵戎相见,一时间战场风云变化,血与肉的博弈,各方阵营勇猛的铁汉,在黑云蔽天之下杀红了眼。
“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战车疾驰,兵车四奔,辎重满路,一万三千多辆。统以八阵,临以威神,铁甲耀日,红旗蔽空,浩浩荡荡的队伍,好不壮观。

霸气难挡的摩崖石刻——《封燕然山铭》,传达的是北匈奴在东汉军队的追杀下仓皇落败,昭显了东汉军队的神勇国威。万兵之中,取将帅首级——“温禺鞮王”,可怜的匈奴贵族就这样以血祭鼓告慰三军将士!
在这之后英勇的东汉队伍一路向北,追击北匈 奴逃兵至燕然山,而燕然山就是如今蒙古国的杭爱山,曾几何时,那也是我们中国的领土疆域。三军将士在此地大开杀戒。不得不称赞班固不愧是一代史学文章大家,序与铭的巧妙配合,更显得作此文的作者别出心裁。对于大多数铭文,当是长短结合,而此文却大不相同,笔墨着重叙述了主帅之贵、军威之盛、此战之义、战争之捷和立碑之意,长达二百多字的叙述实情,而真正作的铭却只有简单的五句不足。
石刻《封燕山铭》对于战争的刻画出神入化,向后世展现了一副富有动态的马革裹尸的战争图景,让人如临其境,感受非常。

从文学造诣上来看,《封燕然山铭》称得上流芳百世,华美词藻的堆砌,为的是让我们见证英雄的豪迈,历史的波澜。想必作者更是骄傲的不行,经过这么多年岁月洗礼都能时不时感受到作者像我们传达的豪迈和英气。
从历史意义上看,《封燕然山铭》石刻,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隶书摩崖石刻,对东汉时期文字发展历程极具印证价值。我们耳熟能详的《勒石燕然》的典故 ,自此也有所考证——燕然山之战,这个历史上极具盛名和威望的战役。这次的考古发现不仅让我们揭开了燕然山的神秘面纱,更对汉匈关系的研究更加的深刻透彻。
这次中国和蒙古国联合考证是我国中外合作考古的缩影,举两国之力,创美好未来,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文明互鉴,更是助力两国人文交流和民意相通。

上一篇:『海外馆藏』徐渭《十二花卉图》长卷,一诗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