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学

百岁翻译泰斗许渊冲逝世, 毕生致力于向海外译 

来源:国外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7

现代快报讯(张垚仟/文)2021年6月17日上午,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辞世,享年100岁。

许渊冲的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包括《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西方名著。他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把中国古诗译成英文和法文,并形成了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2010年,许渊冲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法语资深翻译家许钧与许渊冲相识四十余年。他向现代快报记者介绍了与许老先生交往的情谊、许老先生为人以及他的翻译成就与“永在的”翻译精神。

贡献:向海外译介中国经典文学

在许钧看来,许渊冲最重要的翻译成就在于对中国经典文学的英译和法译。“这个重要在于两点:第一,许先生比较早地提出要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世界去,目标也很明确,让世界文化更灿烂。所以他应该是这个时代最早对中国文化对外译介有系统思考的人。第二,他结合自己的翻译经验,提出了一些翻译理论与翻译原则。”

许渊冲生前是中国唯一能在古典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进行互译的专家。《诗经》《楚辞》《西厢记》以及众多中国古典诗词经他的译介传播海外,其中很多绝妙的翻译流传甚广,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When I left there ,Willows shed tear;“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为把古典诗词完美地翻译给外国读者,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他经过多年研究,独创了一套翻译标准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许渊冲曾这样解释他的翻译理论:“我评论文学翻译标准是:一要达意,二要传情,三要感动。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就是理解,达意;好之就是喜欢,传情;乐之,就是愉快,感动。形似而意似的翻译能使人知之,传达意美才能使人好之,传达三美(意美、音美、形美)更能使人乐之。”

为什么一直致力于译介中国古典文学?许先生曾在《从<红与黑>谈起》中自述,好的翻译作品有助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人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诺奖委员会有个委员说:因为中国翻译得太差。中国翻译差在什么地方?译文的翻译腔太重。因此,中国文学如要走向世界,译文一定要改掉翻译腔。同样的道理,外国文学译成中文,也一定要改掉翻译腔。所以我在湖南本《红与黑》译者前言中,提出要把翻译提高到创作的水平,也就是说,要使翻译作品本身成为文学作品。”

生命不息,翻译不止:他的翻译精神永在

改革开放之前,许渊冲只出版过四本书。1983年,62岁的许渊冲开始以一年至少新译一本名著、出一本论文集、写一本散文集的速度进行创作。迄今为止他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完成了唐诗、宋词、元曲、汉魏六朝诗、明清小说、《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的英文译本,外国文学领域完成了福楼拜、司汤达、巴尔扎克、莫泊桑、雨果、罗曼·罗兰等作家名作汉译本。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时候,他开始挑战一个人译莎士比亚全集,那一年,他已经94岁了。

两个月前的4月18日,是许渊冲的百岁寿辰。在近期上映的纪录片《九零后》中,百岁之际,他仍每天坚持工作到深夜,翻译着莎士比亚和王尔德的作品。影片中,许老佝偻着背坐在书桌前,为了看清字,几乎贴在电脑屏幕上,这样的背影让人动容。“许渊冲先生一辈子都在从事翻译事业,他对翻译的那份热爱让人感动。他曾经说‘见好就学',见到别人好的地方就要学习。”许钧说。

许钧认为,许老先生对翻译事业的热爱与投入形成了一种翻译精神并永远激励着所有的译者,“生命不息,翻译不止。许老先生一辈子都在翻译。虽然他走了,我觉得他的这种精神应该是永在的。”许钧说,“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需要这种精神,无论是把国外的先进文化译进来,还是把中国的文化译出去,这种人类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当下更需要各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形成中外文化的互学互鉴。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有翻译。如果没有翻译,人类的交流就不可能深刻。”

为人坦荡:坚持提出翻译上的不同意见

许渊冲在翻译著述上与译林出版社多有交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译林出版社组织翻译法语名著《追忆似水年华》,同为译者的许钧第一次见到许渊冲先生,并自此结下了友谊。“我们交往几十年,我每一次到北京,他都会跟他夫人请我吃饭。他虽然比我大30多岁啊,但我们之间一直是很平等的交流。”许钧说。

上一篇:清朝最优秀的女科学家,国外对她推崇备至,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