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学

给国人长脸,清朝4批幼童留学生,国外勤奋学习 

来源:国外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9-18

1850年,后被人尊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时称耶鲁学院)。他是考入该校的第一个中国人,1854年学成毕业回国。“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之境”。他深感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只有他一人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有更多的同胞,走出国门,去增长见识,学习技能,然后报效国家。

经人介绍,容闳结识了曾国藩。当时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中央以恭亲王弈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正在举行洋务运动,和容闳派留学生出国学习的思想不谋而合。容闳向曾国藩提出建议,曾国藩后与李鸿章共同上奏朝廷,并于1870年获得批准。1871年8月,“幼童出洋肄业局”成立,清政府委任陈兰彬为出洋局委员,容闳为副委员。二人各有分工,陈兰彬负责留学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容闳负责留学生在美期间的各方面教育。

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前后派出4批留学生。每年一批,一批30人,共120人。留学生年龄在12—15岁之间,平均12岁,是名副其实的幼童,留学地点都是美国,所以这些留学生当时被称作“留美幼童”。不仅因为年龄小,另外中国人一直信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还尤其要到“天朝”之外,远隔万里,中国人印象中的“蛮夷之帮”生活学习。所以一开始留学生召集报名工作并不顺利,容闳费很大周折,最终才有100多个家庭把自己的子弟送来报名,经过选拔勉强凑够人数。经过一年的国内基本技能、语言及常识的培训,1872年8月11日,中国第一批公派小留学生,在陈兰彬和容闳的带领下出国。

孩子们从上海出发,乘船穿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然后乘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开始留学生活。幼童们年龄小,第一次远隔重洋,在异国他乡学习,难免思乡心切,再加上生活习俗不适应不习惯,尤其语言交流有很大障碍,可以说面临诸多不便与困难。但是这些孩子,不辱使命,都能刻苦认真学习,很快适应并融入了美国的学习与生活,并且成绩优异,绝大多数人成为学校众多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和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关系密切,还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亲切接见。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名牌大学学习,其中22人考进耶鲁大学;8人考入麻省理工学院;5人进入瑞萨莱尔理工学院;3人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人被哈佛大学录取。

孩子们优异的表现,为国争光,真得很棒。但是一些敌视中国的外国人,和一些对派遣留学生出国持反对意见的保守派,不断发出不同的声音,诋毁我们这些天真善良、积极上进的孩子。说他们受西方影响,不愿穿中式服装,有的孩子脱掉长袍,改穿西装,甚至有的还把辫子剪掉,开始信奉基督教,对祖宗所留四书五经、三纲五常都渐失兴趣,约会,打球,开party,吃洋餐,说洋话,实在“有失体统”,这样“离经叛道”,让人不能容忍。

清政府也开始担心,留学异帮,会带来“全盘西化”。于是1881年慈禧下令,留学幼童全部回国。虽然耶鲁大学朴德(Porto)校长致信清政府提出异议,但依然没能阻止撤童。原定15年幼童留美计划,就此夭折。“耶鲁大学的22位留学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顺利完成学业。容揆和谭耀勋抗拒召回,留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学业。李恩富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后,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这样,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名、执意不归及病故者26名外,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

虽然遭受诋毁,回国后饱受谴责,但这些孩子,不气馁,不堕落,依然顽强学习,努力成长,长大之后在各自领域报效祖国,都表现优异,出类拔萃。电报、船政、机器,乃至政界、军界、知识界、实业界,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而且一些人成为我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成为教育、文学、法律、外交、政治界的名流。像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天津大学(时称北洋大学)第一任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第一个被允许在美国执业的华人律师张康仁、美国纽约著名布鲁克林大桥的主要建造者华人工程师郑廷襄、交通大学创始人梁如浩、宋庆龄的姨夫,后来将宋氏三姐妹带出国的温秉忠,这些中国近代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都出自留美幼童。

上一篇:《美国马克思主义》盛行,谁试图把中国文学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