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已获得原作者“学会活得简单”分发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鲁迅,在中国近代文坛上,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被誉为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直击社会的优秀作品。深刻地反应了当年社会的状况。尤其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更是推上了近代文坛之上的第一人。
有人就曾说,如果今天的你,希望了解在一百多年前清末民初,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精神面貌是什么样?要最好地回答这两个问题,你就必须仔细去读读鲁迅的作品。这就是鲁迅文学最有价值的地方。
然而,近些年来,让鲁迅走下神坛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近年来的中小学课本正在陆续减少鲁迅的作品,当年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最高峰的时期一共有二十多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现在已经正在逐渐消失了。这里面有一定的鲁迅作品文字过于晦涩深刻,孩子们难以理解的原因,也有认为鲁迅作品已经过时的原因。认为鲁迅更应该走下神坛,回归于作家。
然而,今天鲁迅到底该不该被走下神坛?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也许我们可以从其的文学价值与对文学上的贡献上来看看。
很多人最初了解鲁迅是因为其杂文,他的杂文如匕首、似投枪,语言犀利深刻,思想直击人心,就连骂人也能骂得那么回味无穷,深刻地体现出了其文字上的功底和思想上的意义。但可能有朋友不知道的是,在鲁迅的作品中,其实他的白话文小说的成就才是更高的。
其实在文学中,单仅从体裁上来讲,小说本来就应该比杂文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杂文大多针对的是一时一事,而小说中所刻画的人性却是可以跨越时空并且具有久远的警醒意义的,比如鲁迅那部开天辟地,振聋发聩的”狂人日记“至今都还有着让无数人读后震撼的力量。在鲁迅的这些小说中,和杂文一样,文辞同样精炼、寓意同样深刻,完全可以被称为那个时代白话文小说第一人,当年的胡适先生就曾对鲁迅的白话文小说评价极高、推崇备至。
从文学的成就来说,鲁迅不止在国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外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他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人。当年的日本人对鲁迅的文学尤为推崇。甚至还有日本文学评论家评论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年仅55岁,完全属于英年早逝。这位伟大人物之死,引起了当时巨大的轰动,成为当时普通的知识阶层、各个文学团体、国共两党政界人士等竞相祭奠的对象,这形成的一股合力,使得老先生当年的葬礼异常风光。
据当时的报纸期刊记载,无论在上海的学者文人,还是贩夫走卒,无论是抗日坚定分子,还是居沪的日本友人,都不约而同来到葬礼现场,不但齐心协力为鲁迅守灵、出殡送行,事后很长一段时间还不停撰文纪念等,一时风头无两。
出殡现场,鲁迅当时的棺木之上覆盖着一面巨大的“民族魂”旗帜,而自发的抬棺人中就包括了巴金、叶圣陶、张天翼等后来的文坛大家,送葬人流长达十几里,实在是空前绝后、极尽哀荣。这样的盛况还是自孙中山去世以来一场当时中国空前盛大的场景!足可以见其当年在文坛中的地位和受到社会大众的推崇程度。
今天,我们很多人之所以喜欢鲁迅的小说,大多是跟小时候的环境分不开的。本人也是如此,最初接触的大多是中国古典文学,所以一直养成的阅读爱好就是喜欢文字言简意赅。迄今为止,在所有看过的叙事诗里,最喜欢的依旧是那首《孔雀东南飞》,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故事讲得完完整整而又不失生动,语言貌似平铺直叙,但表达出来的感情却又如此可歌可泣、催人泪下,感觉在这方面至今还没有哪部作品能如此出色。
老舍先生就曾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是最精炼的文字,也是有生命力的文字。”
鲁迅的小说正是继承了这个特点。他的作品语言也是非常精炼,推敲出来的言词都极有深意,实在可谓是惜字如金。鲁迅的小说大多是中短篇。也许正是因为其在人生面壁修炼的那些年的过程中,一点点的厚积薄发,而内心的无数丰富的情感和想法,偏偏却又受到小说篇幅的限制,最终只能不断精炼,给我们留下那一篇篇字字珠玑的作品。让我们这些后人在佩服其的文字功底的同时,也留下无尽的遐想。
上一篇:海外学子云端触“陇原非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