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学

梁士明文学作品:我那魂牵梦绕的“家” 

来源:国外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16

大年初二,大姐转来她们全家在梁庄老院子的视频和合影,加快了我回老家祭祖的脚步。

其实,山东老家村上别说亲人,就是族内也没有五服以内的亲人了。我们姊妹众多,因生活工作天各一方,星星般散落在外地安家置业。只是春节前后,总还有家人到父母和先辈坟前祭扫。去年把梁家老院修缮了修缮,这次正好派上用场。院子谈不上豪华,但总算有了个站脚之地。人嘛,过去人们常说一句,父母在、家就在。现在我只说亲情在,家就在……

按理说,老家除了这处老院子加上父母及先辈墓地应该再无其他牵挂。但每次回家总能收获满满,和乡里乡亲的闲谈与寒暄,熟悉的村街与田野,甚至一草一木……这曾是我生长的地方,有我热爱的土地,有我父老乡亲……

人们每每提起家,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房子,亲情,可以避风的地方,还有那让人魂牵梦绕的习惯味道………

杜甫诗句“月是故乡明”道出了一些人的心声。我觉得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生经历、年龄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少年时因工作、因生计奋斗四方,对家的概念还不那么明显。时常还念起“他乡月也明、适者生存,适者发展……”等等豪言。“习惯了都一样,哪里的黄土都埋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落叶归根,这些想法便慢慢走到心中。记不太清曾在哪儿见过一副“千尺大木根为本、万代亲情血是源”对联,是啊!也曾听说过那些漂流海外,那些高官显贵,那些商贾富商浸透骨髓的思乡之痛……据说,国民党原总统蒋公介石先生生命弥留之际,曾叮嘱其子蒋经国死后把自己葬在浙江奉化老家其祖母身边,“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落叶归根成了垂垂老人一个挥之不去的遗憾………

初三,携妻子回到山东老家,两人伫立父母坟茔前,内心凄然。哀叹父母,天不假年,子欲孝而亲不待!一个头磕下去,抬起来,已然泪水涟涟。“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多少风雨,多少泥泞,多少沧桑,多少感悟,千言万绪还想给老人家再说一说,唠一唠啊!天地无言,寒风凄凄!

祭扫归来,我和妻子走进梁家老院。去年春天刚修缮一新的梁家老院,现在一眼望去竟是满院的枯草。老院记录下父母的艰辛。那里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都还让人抚今追昔。我想,让这个家的概念就像星光一样引领孩子们无惧风雨,砥砺前行吧。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细细体悟“国”、“家”、“身”几个字,哪个字不是满满的奋斗与艰辛。“国”的概念太大,至少“家”和“身”的奋斗与艰辛,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有体会吧。我的老家山东是孔孟的故乡。崇文重礼,根深蒂固。即便我远在乡野的老家,祖祖辈辈也是最讲礼数,尊德重道,民风淳朴。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文化不深,不能直接传授给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这些道理,讲不透居广立正,行大道的做人原则。他们却用行动告诉自己的六个孩子做人要有抱朴守真、务实上进的坚守。他们朴素厚道、善良本份。父亲总是少言寡语、默默劳作,母亲总是帮着父亲忙完地里忙家里。说是忙完地里忙家里,其实,地里家里哪有忙完的时候啊。记忆里的母亲不是头上带着草屑给我们做饭,就是旧衣服上粘着泥土,给我们缝补浆洗。

小的时候感觉父母特别高大伟岸,因为觉得他们什么都会做,总能把我们收拾的干净利落,总能满足我们不多的要求。一次我放学后,母亲让我到地里去喊父亲回家吃饭。回来路上,父亲扛着锄走在前面,我在后面跟着。仔细地端详他走路的后影:满身疲惫,有气无力,挽着的裤腿里的双腿那么纤瘦。一下子没有了父亲伟岸的形象。一股酸楚悄悄地在胸中翻腾。我幼时的屋檐就是父亲的两手老茧和一身汗水,母亲的辛勤和劳碌撑起的。

贫穷和艰苦是一份无奈,也是奋斗的动力。我们姐妹兄弟六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父母育导呵护下,相继怀揣梦想走出家门。不敢说对社会起多大作用吧,但也都默默的奉献了自己一份力量。正是过多的付出和辛劳,父母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现在我们姐妹兄弟就像羽翼丰满、翅膀硬了的鸟儿一样,远离巢穴、天各一方。而今,老梁家上上下下已有五十余口人,可惜的是,大家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事业,一年到头相聚甚少。

上一篇:韩敬群委员: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如何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