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学》
1 国外冷链物流理论研究
冷链物流是指易腐蚀易变质的食品从在产地采购开始,经过产品生产、储藏、运输、配送、销售,直至真正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用最佳的物流方法和手段保证食品质量的特殊供应链体系。目前市面上共有三类产品需要进行冷链物流:第一类是生鲜水产类产品诸如果蔬、水产品和肉禽蛋等;第二类是加工食品,例如奶制品、速冻食品和冷饮;第三类是药品等需要冷藏的特殊商品。
Montanari 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冷链物流发展中必须管理手段与技术并重才能更好地监控温度和时间这两个在冷链物流中导致食物腐败的关键因素[1]。Commère 也认为不断更新冷链物流的技术、设施设备和管理手段是能否有效保障食品卫生的关键[2]。Ruims and Margaridac 等人讨论了冷链物流的稳定性,并对不同方法和效果做出了评价[3]。Ovca andvsnik 在他们的文章中讨论了冷链物流的管理措施[4]。除了对于冷链物流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在冷链物流的整个体系当中,作为终端消费者的客户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冷冻冷藏常识才能最终保证冷链食品的质量安全[5]。此外,一个快速发展的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也离不开优秀的冷链物流企业,Joshia and Banwet 等学者就设计了一套框架体系用来评价和衡量冷链物流公司的业绩指标,通过该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最终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正确措施不断改进绩效[6]。最后,要想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体系还必须注重对于冷链物流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为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从而提升冷链物流的品质和效率[7]。
2 国外冷链物流对策研究
2.1 国外普遍采取的冷链物流对策
首先,国外发达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四通八达,公路、铁路、水路纵横交错有利于冷链物流的运输和配送。就美国而言,其州际高速公路总长度高居世界首位达到75 116km,缩短了农副产品和水产品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的时间和距离;而日本也大力发展公路、铁路、港口、航空枢纽,为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其次,国外发达国家重视冷链物流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立冷链物流标准化,为冷链物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早在1977 年颁布的《航空规制缓和法》 就拉开了美国冷链物流管理的序幕;2002 年美国冷链物流协会又颁布了涵盖有加工、储运等各个行业,能够用来评估冷链公司的质量的有关法规,并且可以为美国冷链产品的认证提供依据;推动时间在2005~2025 年的《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也将建立综合性的、环境友好型的安全、高效冷链运输系统作为了推动目标[8]。而日本的冷链建设开始于早在1923 年就颁布的《中央批发市场法》,通过正式的立法来管理农产品流通;2013 年建设“效率化”、“安全、安心”的冷链体系作为目标被日本第五次《综合物流施策大纲》 所推出,希望能建设并且强化日本冷链体系的国际竞争力[8]。同时,欧美日等国也注重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健全冷链物流信息系统不仅能够在整条供应链中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实现信息的可追溯性,也能帮助在冷链物流全过程中实施温度的全控制,还能利用GPS 全球定位系统实现对冷藏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通过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企业信息的实时共享最大程度的降低物流损耗,保证食品安全。
再次,欧美日的企业会积极与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进行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如在加拿大,以第三方物流企业Thomson Group 举例来说,他们不仅拥有自动化程度高且容量很大的冷藏设施,还有着可以同时运输三种不同温度要求商品的“三段式”冷藏运输车,具备自动控温和卫星监控的功能,以其专业化程度保证易腐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最后,国外发达国家重视对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特别是制冷技术的创新与开发,早在1975 年日本就对不同产品品质和温度的关系、冷冻流通的设施设备以及冷链机械等保证冷链质量的相关设施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通过发表《冷冻链指南》使得其制冷技术发展到了全程保鲜阶段[8]。由表1 可看出,与中国相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数量多、效率高且日趋规模化、系统化,可以更好地满足冷链物流各个环节的不同需求。
表1 中国、美国、日本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比较[8]中国 美国 日本冷藏车保有量(万辆) 3.5~5.6 >23 >15冷库容量(万吨) 900 2 400 1 800易腐冷藏运输(%) 30 100 95冷藏运输完好率(%) 70 95 90流通环节(个) ≥5 3 3~4
上一篇:国外城市农业研究进展及展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