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学

尚曦沐 

来源:国外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4

1990年我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能够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是算实现了自己的一个人生小目标。在学习的5年中,最喜欢的就是走廊端头的资料室,每天可以在那里翻看国内外的建筑期刊以及不常见到的外文书籍。那时候外文书籍很贵,也不好买,于是我们开始用相机集资翻拍进行留存,到毕业时每个人都基本有几百张的照片,至今还在留存,这也培养了我们注重收集资料的习惯。与母校土木楼坚实厚重的外观一样,建筑系的学风秉承了务实与包容,也培养了我后期在从事建筑设计中能够以踏实、执著专注的心态去对待每一项设计。

关于设计实践

建筑设计本身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建筑师的逐渐成熟也是通过不断的建筑实践来逐渐积累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为广大的设计师提供了非常大的舞台,设计项目的急剧增多带来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作为一名建筑师,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完成,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代建筑的发展问题不在于项目的数量,而是在于建筑的设计质量,在于建筑师能否甘于平凡,沉淀下来,以“匠人精神”来对待每一个项目。在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当代建筑师往往处于项目是“产品”还是“作品”的混沌中,建筑师既是经营者又是设计者,尤其是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建筑师大多处于被动地满足地产开发的要求和节奏,处于被动接受指令的状态。在国家越来越强调文化自信的同时,开发建设也从初期的纷乱中逐渐走向成熟,开始越来越强调全过程设计、精细化设计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内涵性。

由于不同项目而带来的差异化表达方式,更需要我们从中寻找出不同的设计逻辑,这种差异化及不确定性要求我们在设计实践中寻找项目各种的“约束”,不带任何预设地深入实际,感受建筑项目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先受后识。通过实际感受,正确认识设计对象的功能特性、审美特点和环境特性,并理性分析其内在的关联性及逻辑性,然后形成“建筑意”和构思。这样策划构思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设计师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义、流派、形势或符号出发,将其他的面目植入进来。 在设计德州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中总结出这个城市与运河的关系,在其建设基地中以“得水德城”的概念形成文化印章的概念, 以朴实庄重的手法来表达地方人文的特点;而在远洋万和城的地产开发项目中,基于项目分期建设及其区域城市的特点,更多则是基于成本的要求,与业主方反复推敲城市街道空间与项目自身的逻辑性,并最终形成区域的城市氛围。“无法而法,来为至法”,建筑设计知法善变,将形式概念放在从属于建造过程中客观需要的地位,手法因功能、时空、环境而异审时度势,力求营造名实相符、表里一致、形式与功能统一的建筑。

关于建筑文化

拉普卜特(Amos Rapoport)主张,建筑设计应以所在环境的文化特性研究为基础。而所谓“设计”,就是在环境的空间组织中表达这种特性,并以人与环境的互动因素予以修正,使建筑设计成为一种具有文化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研究工作。

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历史文脉特征,但我们在尊重其文脉的同时,并不想拘泥于文脉的符号,毕竟其反映的只是表象,而其核心是文化内涵。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项目,其基地的分析与利用则成为影响设计基本因素。对于城市的某一节点来说,基地环境的“再创造”也影响着设计构思。从某种角度上说,“创新”是现代建筑设计的特点,而模仿的结果只能是失败。因此,对于基地环境应是“再创造”而不是重复旧有的形式与风格。每一个基地环境存在它固有的秩序,这个秩序包括很广泛的内容,有心理上的、行为上的,也有视觉上的以及原本就杂乱无章的,设计需要与环境建立起一种颇有说服力的新秩序。□

1 德州博物馆

2 柬埔寨政府办公楼

3 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合作项目)

4 青岛中心(合作项目)

上一篇:外文客户端建设推动媒体走出去的有效方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