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学

与时代同行,文学创作的热忱与担当彰显上海的 

来源:国外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14

身处新时代,如何用文学吹响时代前行的号角,为改革开放热土上发生的创造奇迹、创业英雄、创新故事,留下深情而精彩的记录?五年来,上海文学界交上了硕果累累的答卷,多部作品摘得多个国家级出版、文学奖项,市场反响与业界口碑俱佳。

一次次“上榜”的高光时刻,正是精彩的上海故事、中国故事“刷屏”的生动注脚——上海策划岀版的《革命者》 《查医生援鄂日记》 《钟南山:苍山在上》入选中宣部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战上海》获2019年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2018年度“中国好书”, 《火种》列入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0年度“中国好书”、2021年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作家小白的中篇小说《封锁》、文学评论家陈思和《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获2018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萧萍《沐阳上学记》、张秋生《小巴掌童话诗·恐龙妈妈孵蛋》分获2017年、2021年的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有高度、有温度、有热度的佳作背后,集聚着写作者的热忱与担当,也彰显着上海的文化磁场——文学杂志和出版平台汇聚成品牌矩阵,以首发机制吸引全国优秀作家在沪生根开花,辐射力与引领力进一步增强。浓墨重彩的一笔笔,以厚积薄发的蓬勃之势,为人民城市注入鲜活文化动能,展现了上海文学界与时代共奋进的精神面貌。

深植上海文化厚土,记录新时代、讴歌英雄、礼赞城市的文学百花绽放

近年来,围绕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大节点,上海文学界从多个维度挖掘上海丰厚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底蕴,打磨精品、热品。

从中华创世神话史诗到“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工程,从“红色足迹”“红色起点”到“上海报告”等系列项目,一批重大主题创作在党的诞生地接连出炉,并成为其他门类艺术创作的底本。无论是程小莹《白纸红字》书写中共在上海开展左翼文化运动,还是王小鹰长篇小说《纪念碑》勾勒新四军老战士及其后代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的鲜明形象,都以文学的方式重返历史现场,昂扬向上、感人肺腑的力量催人奋进。

“当先辈的蜕变和觉醒、坚定和无畏,与当下青年‘同频共振',年轻学子才能深切体悟到,历史浪潮与个人命运如此紧密相关。” 《战上海》《火种》的作者、党史专家刘统说,把共产党人的智慧、革命先烈的事迹,写到更多80后90后心里去,把革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追溯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学传统,努力汲取上海赋予的创作灵感和资源,贴近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和普通人命运,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和人民的作品,成为上海许多作家的共识。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长篇小说《考工记》叙写上海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化,灵感来自她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走访市中心老宅,断断续续观察、素描了工匠们的心灵与老宅命运之间的辉映。叶辛长篇《五姐妹》以五个同时代女性的故事折射中国动天撼地七十年。此外,《一把刀,千个字》 《浦东史诗》 《第一时间》 《心居》 《封锁》 《疼痛》《慈悲》 《回望》等一批作品,以不同艺术手法传递着文学魅力。

过去五年间,上海作协成立了多个现实题材创作基地,推出“360度看上海”采风计划,深入上海街道、企业、机关、社区的一线现场,作家们以文学笔触抵达时代前沿。其中,由35位上海作家创作的40篇短篇报告文学结集而成的《上海报告》,全景式记录上海改革开放历程,让奋斗足音与时代大潮同频共振。

强化首发机制、打造品牌矩阵,上海文学磁场助推名家名作持续“出圈”“出海”

如何打造更多演绎上海故事、传播上海精彩、镌刻上海印记的文化“爆款”?上海文学界出版界强化首发机制、打造品牌矩阵,全方位服务上海文学创作的壮大,擦亮上海作为原创出版重镇的金字招牌,把更多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留在上海,助推好作品的影响力“出圈”“出海”。

比如,突发疫情之下,文学没有缺席,并尽力“高质量在场”。从《钟南山:苍山在上》到《张文宏医生》,都是在上海本土文学杂志《收获》长篇专号首发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引发广泛反响。《收获》作为重磅文学作品的首发地、不少知名作家首发作品的“第一选择”,也展现了“在现场”的担当与敏锐。在《收获》主编程永新看来,面对关切国家民族命运和民族苍生的重大题材、重要人物,文学不能缺席,尤其是长篇纪实文学创作的快速反应和艺术呈现,体现了老牌杂志应有的职责与使命。战“疫”中的医者仁心、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作家需第一时间捕捉记录,淋漓尽致地把人写活、写立起来。因此,从主动组稿、火速联动,到精益求精打磨出版,创作者与出品方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交流、改稿、核对,只为有更高质量的艺术呈现。

上一篇:文影联动打造共生共荣新生态——五年来影视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