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学

上海故事海外“圈粉”,以文学映照呈现城市丰 

来源:国外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2-24

新年伊始,上海作家金宇澄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日文译本,由引进过刘慈欣《三体》的早川书房分上下两册同步发售,引发日本评论界热烈反响;集聚王安忆、滕肖澜等十位上海当代作家作品的短篇小说集《上海故事》英文版,展示了上海人热气腾腾的日常生活,为海外读者呈现了摩天大楼之外的都市人文景观;陈丹燕《外滩:影像与传奇》德语版、《成为和平饭店》英文版等向世界讲述上海的“建筑可阅读”;《上海纪事:社会空间的视角》《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妇女日常生活》等计划推出外语语种,也从另一侧面构建起城市生活记忆史……

如果说,一座城市的故事有N种讲法,那么立足书写上海的文学表达,可以说是传递多元观察视角的个性化“城市手稿”。当更多著作涌入国际主流出版发行渠道、亮相全球书架,上海的历史底蕴和时代故事,正跨越文化隔阂,构建起相对完整的信息和情感场域,助力海外读者更为全面地认识上海。由此,更感性、多面的当代中国都市“人格”,更丰富、鲜活的城市表情,通过绵密文字和专业译介传递给全世界,也汇成了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生动注脚。

多元书写交织成城市斑斓拼图,传递海派文化魅力

“上海”在日本是颇有影响力的中国都市符号,但相关文学作品却鲜有译介,《繁花》日语版无疑填补了空白。小说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上海,充分借鉴和吸收话本小说的优势,展现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背景,交织出了城市斑斓拼图。资深出版人、国际版权代理人彭伦告诉记者,除了小说本身就是现象级作品、导演王家卫拍同名影视剧“加分”之外,《繁花》多地绽放,离不开专业有效的海外版权运营、日语译者和作家的密切沟通等因素。“整体上看,目前‘走出去'的挑战在于,作家不仅需要好译者,也要重视出版其作品的外国出版社是否专业、有影响力,他们的外国编辑是否真正欣赏作品的品质,愿意为之全力以赴。”

幸运的是,《繁花》遇到了合适的土壤。《繁花》日文版译者浦元里花为大阪经济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阶段曾研究作家萧红《马伯乐》,由此对上海的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她还翻译过上海作家王安忆短篇小说《弄堂里的白马》和金宇澄散文《马语》,形容“上海是我心中的精神故乡”。面对《繁花》这样一部语言风格独特、地域色彩鲜明的长篇沪语小说,她直言,方言确实是翻译的最大难点所在,但也是了解上海文化的“钥匙”。浦元里花决意采用关西话呈现上海话的部分——关西话比标准日语更富有起伏,有点像歌曲的旋律,听起来更让人觉得亲切有趣。

在日本一桥大学言语社会研究科学者贾海涛的观察中,日本出版方之所以对《繁花》产生兴趣,离不开其中的“上海”主题。“《繁花》日文译本的问世,借助了日本译介中国文学的东风。”作为一家市场运营相当成熟的出版社,早川书房在书籍装帧、推广发行上也凸显了上海元素——封面上的国泰电影院、上海街景,散发浓郁的海派味道。此外,《繁花》越南语版由越南作家出版社出版,上市后因疫情没有大范围宣传,但仍引起学界重视,不少研究生还把这本书作为毕业论文课题,体现了海外对上海日渐高涨的阅读兴趣。

向全球展现沪上奋斗者革命者抗疫者的精神面貌,致敬为城市添彩的“人”

“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包容,使其往往成为文学探索的策源地。”恰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在《上海故事》英文版序言中所说,“如果将本书比作一张城市文学地图的话,我们希望这张地图是完整的,既指示众所周知的城市地标,也引领你深入城市隐秘的腹腔内部和边边角角,展示上海人潜藏在日常生活罅隙里的喜怒哀乐。”

生活的洪流里,恰是一位位平凡而不普通的奋斗者、革命者、抗疫者,为这座城市持续添彩。英国逗号出版社(Comma Press)出版的《上海故事》英文版,就着力将城市生活的参差形态和不同个体的精神特征细腻表达出来。其中,王安忆《阿芳的灯》里,来沪务工的阿芳夫妻,从十六铺码头批发水果,浓缩了劳动者群像;滕肖澜《星空下跳舞的女人》有沪上弄堂家长里短的牵挂与羁绊;90后新锐王占黑《阿明的故事》将目光投向老龄化群体,沪上阿婆爷叔们在字里行间相遇……由此,全书捕捉了上海丰富的表情,赋予城市景观生动的“体感”。

疫情以来持续刷屏的《查医生援鄂日记》,完整记录了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68天抗疫经历,其英文版、日语版的面世也让“DR.Zha”这个名字走进全球更多读者心里。美国读者Patricia Eltinge、Greg Jones在留言中分别用“Highly rec ommended!(高度推荐)”“Very inspirational!(鼓舞人心)”等高频词汇描述读后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副社长赵斌玮谈到,日本最负盛名的出版机构岩波书店多年来首次从中国引进图书版权,该书日文版进入当地出版业主流发行渠道,在日本多家主流实体书店、高校图书馆重点陈列,将中国抗疫精神带给更多日本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岩波书店前任总编辑马场公彦表示,《查医生援鄂日记》诉说了中国人民抗疫的心声,也为全世界人民献上一曲助力歌。

上一篇:有人问,苏轼的文学水平,今天可以拿诺贝尔文
下一篇:没有了